昨天是星期天,是一个大家休息的日子,我在中国叉车网发布了一篇题为“一款简单的托盘搬运车电动助力驱动单元”的小文章,没想到引起了很多企业和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找我咨询的微信和电话更是络绎不绝。通过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我就继续从这个话题,来谈一谈我对我们中国叉车行业在创新设计的个人看法。
近两年来,我在国内跑了很多的叉车生产厂家,所到之处,我看到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产品的外形、结构基本雷同,有些甚至连颜色都完全一样,有特色的产品是少之又少。大家都是在产量上、成本上、价格上、渠道上、销售方面大作文章,而在高技术人才引进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则明显不足。
企业自身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自己过硬的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产品之间的竞争;用户选择供应商,衡量的标准还是产品。所以说,做好的产品,做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才是一家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立身之本。 苹果之所以能够打败手机巨头诺基亚,成为新一代的手机霸主,靠的就是独具特色的创新产品,绝对不是价格。那么,对于我们的叉车行业来说,如何走出价格战的困境,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依靠好的产品、创新的产品。
好的产品和创新的产品一定离不开高水平的设计,而这恰恰是我们国内很多企业的短板所在。纵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叉车行业,虽然中国的叉车制造业厂家很多,总的产能估计也很大,但是,80%的产值都是工厂车间产生的,而在微笑曲线两端的技术、设计和品牌、营销部分,则是我们这些制造企业的短板,当然,这也是整个中国产业的普遍短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期体现为廉价劳动力。如今,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红利的式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开始转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中国已经成为产业和资本的输出大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一个经济体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转型过程中,设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老牌的工业国家英国是如此,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德国是如此,新兴的日本是如此,在今天全球设计界独树一帜的美国也是如此。今天的中国叉车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全球叉车生产量最大产业集群,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销售量也是同样傲视全球,也就是说我们的叉车行业即将进入,或者说正在进入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所以,在我看来,用创新设计来改变中国的叉车行业,已经是摆在我们广大企业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了。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大家都十分尊敬的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工业车辆分会张洁秘书长无论是参加企业的活动,还是出席正式的会议,都会反复强调产品创新对我们叉车企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张秘书长对我们中国叉车行业急需转型升级的一片拳拳之心。
因为,没有创新的设计,就没有真正的转型。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推动智能制造在全球的兴起,这一趋势的现实化,不仅快速的颠覆廉价劳动力给予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优势,而且,让中国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所有产业,都必须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来源。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对技术、品牌、营销等环节的重视,提升设计的价值,也是必然选择,而且,设计对技术产品化和商业化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设计对品牌和营销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虽然,从我国叉车行业的整体而言,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品明显不足,但是,在我们国内也不乏在产品创新设计方面做得不错的企业,比亚迪叉车就是其中的一家。比亚迪叉车把自身独特的铁锂电池优势完美地融入到产品的设计理念之中,配备全球领先的铁电池技术以及先进的电机、电源管理系统,具备有OPS安全预警等功能、快速充电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长时间工作的作业需求,使得客户的运营成本可节约高达40%。比亚迪叉车因其过硬的品质和创新设计的理念技术,自进入市场以来,已囊获多项国内外行业大奖,如“IFOY国际叉车年度大奖”、“中国工业车辆创新奖”金奖、“2017年度物流技术创新奖”等多项殊荣,今年比亚迪叉车又是梅开二度,旗下的纯电动叉车ECB50再度作为唯一的中国叉车企业产品入围2018年IFOY国际叉车年度大奖候选名单,有望竞争平衡重式级别的年度大奖。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我们的叉车行业只能算是一个小众行业,底子薄,人才少,大型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如何转变观念,把盲目地追求数量转换到追求质量,把盲目地追求大而全转换到追求小而美,如何吸引人才,如何设计创新,这都是我们广大企业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抛砖引玉地谈一点自己的个人建议,如有不当之处,随时欢迎批评指正。
1、是否可以站在整个中国叉车行业的高度,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集中全行业的高端人才,举全国之力,再来一次全国范围的“联合设计”,当然,这个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可行的,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是否可以通过产品分工的形式来进行,敬请大家讨论研究。
2、有能力的人可以联合组建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设计机构,接受生产厂家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按照设计结果收费,生产企业也不需要承担高额的人员费用。这种形式的合作对双方的信任度很关键,设计人员的能力和职业道德都很重要。
3、采取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能力,这样一来也可以使得高校走出封闭的自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与产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充分互动,与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互动,所以,作为高校一方肯定是非常欢迎这种资源互补的双赢合作方式。
在我看来,一家企业的创新设计能力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设计+互联网”,不仅带来设计语言的革命,更是一场产业革命。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用创新设计来改变中国叉车行业,用创新设计来改变中国的制造业